整除和带余除法
整除
- 这里先介绍一下整除的定义,然后一些整除的命题和定理也进行归纳。
定义:
设a,b∈Z,且b≠0。若存在q∈Z,有a = qb,则称b是a的因数(或约数),或a是b的倍数,或b能整除a,或a能被b整除。记作b|a。
若对任意的q∈Z,有a≠qb,则称a不能被b整除,记作b∤a。
命题:
命题1:设a,b∈Z,且b≠0,则有:
- b|0 (即零是任何非零整数的倍数)
- 1|a (即1是任何整数的因数)
- 当a≠0时,a|a (任何一个非0整数都是它自身的因数)
命题2:设a,b,s∈Z
- 若b|a,则b|as。
- b|a当且仅当 -b|a(即a的因数总是成对出现)。
- b|a当且仅当 b||a|(即a与|a|的所有因数相同)。
命题3:
- 若c|a,c∤b,则c∤(a+b)或c∤(a-b)
- 若b|a,c≠0,则bc|ac,反之若bc|ac,则b|a
- 若b|a,c|d则bc|ad
- 若a=b+c,d|a,d|b,则d|c
命题4:
1.若n是正整数,a=b,则a−b∣(an−bn)2.若n是正奇数,a=−b,则a+b∣(an+bn)3.若n是正偶数,a=−b,则a+b∣(an−bn)
命题5(重要):
(a,b)表示a,b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,[a,b]表示a,b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。
对于命题5,这边先要介绍两个关于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理。
定理1:注意这里的s、t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
已知(a,b)=x,则存在s,t∈Z,有sa+tb=x
定理2:
对于[a,b]和(a,b),满足关系:[a,b]=(a,b)ab
命题5如下:
1.若c∣ab且(b,c)=1,则c∣a2.若b∣a,c∣a且(b,c)=1,则bc∣a3.若b∣a,c∣a则[b,c]∣a
定理:
定理1(整除的传递性):
设a,b,c∈Z,b,c=0,则若b∣a,c∣b,则c∣a。
定理2:
设a,b∈Z,都是m的倍数,则a+b或a−b也是m的倍数。
定理3:
设a1,a2,......,an∈Z都是m的倍数,q1,q2,......,qn∈Z则q1⋅a1+q2⋅a2+......+qn⋅an也是m的倍数即若m∣ai(i=1,2,......,n),qi∈z,则m∣(q1⋅a1+......+qn⋅an)
练习1
练习2
带余除法
设a,b∈Z且b>0,则存在唯一的两个整数q和r,使得a=bq+r其中0≤r<b
- 由这个定理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:这边将b>0替换成了b≠0
设a,b∈Z且b=0,则存在唯一一对整数q和r,使得a=bq+r其中0≤r<∣b∣
在上面的定理和推论中,q叫做a被b除的不完全商,r叫做a被b除的余数。
练习3
最大公因数与辗转相除法
例题
- 在介绍最大公因数与辗转相除法之前,先来介绍一下最大公因数的求法
题目1:
方法一:因数分解法
a=216=23∗33b=128=27所以(a,b)=23
方法二:辗转相除法
216÷128=1⋅⋅⋅88128÷88=1⋅⋅⋅4088÷40=2⋅⋅⋅840÷8=5⋅⋅⋅0所以最后(a,b)=8还可以写成这样216=128∗1+88128=88∗1+4088=40∗2+840=8∗5+0所以(a,b)=8
题目2:
这题只能使用辗转相除法,因为这俩个数都是质数。
983=547∗1+436547=436∗1+111436=111∗3+103111=103∗1+8103=8∗12+78=7∗1+17=1∗7+0所以(983,547)=1
题目3:
这题同样使用两种方法
方法1:
72=23∗3248=24∗354=32∗2∗3所以(72,48,54)=6
方法2:这题是3个数的最大公因数,使用辗转相除法,我们先要求其中俩个数的最大公因数,再将该数与第三个数求最大公因数。
72=48∗1+2448=24∗2+0(72,48)=2454=24∗2+624=6∗4+0所以(72,48,54)=6
最大公因数1
定义1:
设整数a1,a2,...,an是n(n≥2)个整数如果整数d是它们中每一个因数,则称d为a1,a2,....an的公因数。
定义2:
整数a1,a2,...,an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称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,记作(a1,a2,...,an).
定义3:
如果(a1,a2,...,an)=1,则称a1,a2,...,an互质或互素.如果a1,a2,...,an中任意两个整数互质,则称它们两两互质。
命题1:该命题讨论的是公因数存在性问题。
a1,a2,...,an∈Z的公因数必定存在若a1,a2,....,an不全为零,则(a1,a2,...an)必定存在.当a1,a2,....,an不全为零时,(a1,a2,...,an)>0
说明:
- 该点说明,在理论证明的时候,我们只需要考虑不全为零的最大公因数
- 在具体计算时,我们只考虑都不为零的整数的最大公因数
- 两两互质蕴含互质,但反之不成立。
注解1:这个命题可以做为最大公因数的一个证明方法
设a1,a2,...,an为n个不全为零的整数,则(a1,a2,...,an)=d当且仅当(1)d∣ai(i=1,2,...,n);(2)若d′∣ai(i=1,2,...,n),则d′≤d.
注解2:该注解也给出了最大公因数的一个证明方法,本质上该方法是注解1得到的。
d=(a1,a2,...,an)当且仅当(1)d∣ai(i=1,2,...,n);(2)若d′∣ai(i=1,2,...,n),则d′∣d(d>0)
在证明d’=d时就可以利用d|d’,d’|d以及,d,d‘>0,即可得到d=d’
命题2:
若b∣a且a>0,则b≤a.
通过这个命题,还有一个推论:
若b∣a且a=0,则∣b∣≤∣a∣
定理1:由定理1就可以得到,如果要求一些数的公因数或者最大公因数,那么只要求这些数对应整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即可。
设a1,a2,...,an为n个不全为零的整数,则(1)a1,a2,...,an与∣a1∣,∣a2∣,...,∣an∣的公因数相同。(2)(a1,a2,...,an)=(∣a1∣,∣a2∣,...,∣an∣)
定理2:
若b>0,且b∈Z,则:(1)0与b的公因数就是b的因数,反之,b的因数也是0与b的公因数(2)(0,b)=b
定理2推论:
若b=0,b∈Z,则(0,b)=∣b∣
辗转相除法
- 之前例题介绍了辗转相除法的具体过程,接下来介绍一下概念和具体定理。
定理3(延续最大公因数的定理1和定理2):
设a,b,c是三个不全为零的整数,且a=bq+c(q=0),则a,b与b,c有相同的公因数,从而有(a,b)=(b,c)
定理4:在介绍定理4之前先具体说一下辗转相除法。
设a,b∈Z+由带余除法:a=bq1+r1(0≤r1<b).若r1=0,则(a,b)=b, 若r1=0,则由定理3,(a,b)=(b,r1)(r1=0),b=r1q2+r2(0≤r2<r1)若r2=0,则(a,b)=(b,r1)=r1, 若r2=0,则由定理3,(a,b)=(b,r1)=(r1,r2).........rn−1=rnqn+1+rn+1, rn+1=0则(a,b)=(b,r1)=...=(rn−1,rn)=(rn,rn+1)=(rn,0)=rn
从而引出定理4:
若a,b∈Z,则(a,b)=rn
再利用最大公因数的定理1,就可以将该式子转换为
若a,b∈Z,则(a,b)=(∣a∣,∣b∣)=rn
推论:
a,b的公因数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(a,b)具有相同的因数。
最大公因数2
- 接下来的定理就是一些最大公因数的运算性质了,这种运算性质可以进行抽象,抽象之后就是近世代数要研究的内容了。
定理5:定理5的运算性质就很想向量的内积的一些运算性质,可以进行类比记忆
设a,b是任意两个不全为零的整数,则(1)若m∈Z+,则(ma,mb)=m(a,b);(2)若δ是a,b的一个公因数,则(δa,δb)=δ(a,b)特别地,((a,b)a,(a,b)b)=1
注解4:
(a,b)=d当且仅当存在唯一的一对互质的整数,a1,b1使得a=da1,b=db1
定理6:就是例题中第3题所示的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。由该定理就可以得到例题第3题的解法
设a1,a2,...,an是不全为零的整数(可以假定它们都是正整数),且(a1,a2)=d2, (d2,a3)=d3 ,..., (dn−2,an−1)=dn−1,(dn−1,an)=dn,则(a1,a2,...,an)=dn
最大公因数3
- 这里介绍一下最大公因数的进一步的性质。先来介绍一个定理,该定理比较重要,由该定理可以导出著名的裴蜀定理。
定理1:
若a,b∈Z+,则满足Qka−Pkb=(−1)k−1rk (k=1,2,...,n)其中P0=1,P1=q1,Pk=qkPk−1+Pk−2Q0=0,Q1=1,QK=qkQk−1+Qk−2(k=2,3,...,n)
推论1:上面定理引出的该推论就是著名的裴蜀定理。该定理在之前的证明中有使用过。
若(a,b)=d,则存在s,t∈Z有as+bt=d.
命题1:推理1的逆命题是不成立的,但是如果加了一些条件就会满足了。
设a,b,d∈Z,d>0,若存在s,t∈Z,有as+bt=d,且d是a,b的公因数,则(a,b)=d.
推论2:
设a,b∈Z,则(a,b)=1,当且仅当存在s,t∈Z,有as+bt=1
定理2:
设a,b,c∈Z且(a,c)=1,则(1)ab,c与b,c有相同的公因数(2)(ab,c)=(b,c)这里b,c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
推论3:
若(a,b)=1,c∣ab,则c∣b
推论4:
设a1,a2,...,an,b1,b2,...,bm是两组整数如果前一组的任意一个数与后一组中任意一个都互质,则a1a2...an与b1b2...bm互质
最小公倍数
定义:
若e是所有a1,a2,...,an的倍数,则称e为a1,a2,...,an的公倍数在所有公倍数中的最小正数,叫做a1,a2,...,an的最小公倍数,记为[a1,a2,...,an]
注解:由定义引出了证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
[a1,a2,...,an]=e当且仅当(1)ai∣e(i=1,2,...,n);(2)若ai∣e′,则e≤e′
定理1:
[a1,a2,...,an]=[∣a1∣,∣a2∣,...,∣an∣]
定理2:
设a,b∈Z+,(1)a,b的所有公倍数就是[a,b]的所有倍数;(2)[a,b]=(a,b)ab,(或[a,b](a,b)=ab.)特别地,若(a,b)=1,则[a,b]=ab
定理3:
若[a1,a2,a3,...,an]=m,[a1,a2]=m2,[m2,a3]=m3,...[mn−1,an]=mn,则m=mn
多项式
- 最小公倍数这边引出了多项式
- 下面给出多项式的定义并且引出多项式的带余除法
定义:
设n∈Z+,a0,a1,...,an∈R,an=0,则称P(x)=anxn+an−1xn−1+...+a1x+a0为一个n次多项式,简称多项式。
多项式带余除法
设P(x),M(x)是任意两个多项式,P(x)的次数大于M(x)的次数,则存在唯一的一对多项式Q(x),R(x)使得P(x)=M(x)Q(x)+R(x)其中R(x)的次数小于M(x)的次数
算数基本定理
质数和合数
定义1:质数和合数的定义:
设p是一个大于1的整数,若它的正因数只有1及它本身,则称p为一个质数(或素数),否则称为合数。
注1:负数、0和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。
推论1:
a是合数当且仅当存在整数1<a1,a2<a,有a=a1∗a2
定理1:
设a是大于1的整数,则a的除1外的最小正因数p一定是质数,并且当a为合数时,p≤a
定理2:
设a∈Z,p是一个质数,则p∣a或(p,a)=1
推论2:
设a1,a2,...,an∈Z,p是质数若p∣a1a2....an,则p能整除某一个ai
算数基本定理
定理3:
任意大于1的整数都能表示为若干质数的乘积即若a>1,则a=p1p2...pn,p1≤p2≤....≤pn,其中pi都是质数
推论3:
设a是大于1的整数,则a能唯一地写为a=p1α1p2α2....piαi....pkαk其中αi>0,i=1,2,3,...,k 且 pi<pj称上式为a的标准分解式.
注解1:对于推论3,我们可以如下变形
在应用中,为方便计算,有时我们插进若干质数的零次幂,从而a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形式a=p1α1p2α2...plαl,αi≥0,i=1,2,3,...,l
推论4:
设a是大于1的整数,且a=p1α1p2α2....piαi....pkαk,其中αi>0,i=1,2,3,...,k则a的正因数d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:d=p1β1p2β2...plβk,0≤βi≤αi,i=1,2,3,...,k而且当d可以表示成上述形式时,d是a的正因数
注解2:对于推论4,有如下结论
设a=p1α1p2α2...pkαk,αi>0,i=1,2,3,...,k,则a的正因数的个数有(α1+1)(α2+1)(α3+1)⋅⋅⋅(αk+1)个
同余
同余的定义
- 整除和带余除法可以说是数论的基础。而同余则就是数论的重点中的重点。
- 这里就先介绍一下同余的概念。
同余的定义:
给定一个正整数,把它叫做模.如果用m去除任意两个整数a,b所得的余数相同,则称a,b模m同余,记作a≡b(mod m).如果余数不同,则称a,b对模m不同余,记作a≡b(mod m)
练习1
- 从这个练习中可以看到同余的几个运算性质,接下来会介绍。
同余的基本性质
- 接下来要介绍一下,一些简单的同余性质。并介绍一个定理(同余定义的另一种形式),最后再导出同余的运算法则(可以抽象成群)
- 接下来介绍一个命题和一个定理。
命题1:命题1在前面的练习1中多少也了解到
整数对模m的同余关系是一个等价关系,即(1)a≡a(mod m) (自反性)(2)若a≡b(mod m),则b≡a(mod m) (对称性)(3)若a≡b(mod m),b≡c(mod m),则a≡c(mod m) (传递性)
定理1:
整数a,b对模m同余的充要条件是m∣a−b,即a=b+mt,t∈Z
- 由命题1和定理1就能推导出同余的运算法则,进而导出命题2、命题3
命题2:命题2得到的就是同余的加减运算
(1)若a1≡b1(mod m),a2≡b2(mod m),则a1+a2≡b1+b2(mod m);(2)若a+b≡c(mod m),则a≡c−b(mod m)
命题3:命题3得到的是同余的乘法运算
若a1≡b1(mod m),a2≡b2(mod m),则a1a2≡b1b2(mod m)特别地:(1)若a≡b(mod m),则ak≡bk(mod m)(2)若a≡b(mod m),则an≡bn(mod m)
命题4:
若a≡b (mod n)且a=a1d,b=b1d,(d,m)=1,则a1≡b (mod m)
命题5:
(1)若a≡b (mod m),k>0,则ak≡bk (mod mk)(2)若a≡b (mod m),d是a,b及m的任意正公因数,则da≡db (mod dm)
命题6:
若a≡b (mod mi),i=1,2,3,⋅⋅⋅,k则a≡b(mod [m1,m2,m3,⋅⋅⋅,mk])
命题7:
若a≡b ( mod m),d∣m且d>0,则a≡b(mod d)
命题8:
若a≡b ( mod m),则(a,m)=(b,m)因而若d能整除m及a,b二数之一,则d必能整除a,b中的另一个
定理2:
若Aα1⋅⋅⋅A